奧密克戎來襲!
今年11月上旬,南非科學家在非洲南部國家博茨瓦納發現首例新冠病毒變種B.1.1.529,11月26日,世衛組織將其列為“需要關注的變種”,并命名為“奧密克戎(Omicron)”。由于該變種毒株被發現的時間還較短,各國對于該奧密克戎的研究正在緊密進行中。
最新消息顯示:南開大學黃森忠團隊通過大數據建模分析發現,奧密克戎的傳染力比德爾塔增加了37.5%。
11月30日,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所長許文波表示,奧密克戎變異株同時存在三個重要氨基酸突變位點,該毒株有潛在增加免疫逃逸的能力,但尚不清楚突變位點疊加能否進一步導致免疫逃逸。
就在11月26日,奧密克戎毒株已經傳播到歐洲,比利時出現首例奧密克戎確診病例。為了防控新一波變種毒株感染病例的蔓延,各國宣布了不同程度的應對政策。
表1 部分國家/地區防控奧密克戎毒株的舉措
截至2021年12月2日,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播范圍已經超過20多個國家,包括美國、韓國、英國、日本、比利時、波蘭、法國、澳大利亞等國,均發現奧密克戎感染病例。部分歐洲國家宣布禁止南非、或南非等8國人員入境,而日本、以色列甚至宣布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。
全球供應鏈面臨新挑戰
近日,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,從11月30日零時起,強化邊境口岸對策,以全球為對象,禁止外國人入境,除非有特殊原因或因人道主義問題,暫定實施一個月。而他所說的“外國人新入境”是指新申請入境的外國人,日本人及其配偶以及有日本在留資格的外國人返回日本等情況除外。
實際上,日本此前就已經有因新冠疫情而封國的先例,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12月——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1月底,日本暫停了來自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新入境。
毋庸置疑,新一波變種毒株的迅速傳播,必將加劇全球電子元器件供應鏈的重擔。日本的半導體材料/器件、被動元器件、精密設備制造產業享譽全球,該國為期一個月的“封國”政策,會給全球電子元器件產業鏈帶來哪些影響呢?
雖然日本方面迅速做出了“封國”的舉措,但是截至發稿日,并未要求國內暫停正常生產活動。目前,日本政府的限制措施只針對人,貨物并未被禁止入境。因此,可以推斷“封國”期間,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應該在物流環節。由于防疫措施加強,日本路向貨物時效會有所延誤。
這意味著,不只是電子元器件,其他所有進出日本國口岸的貨物,均會面臨物流延遲的挑戰!秶H電子商情》認為,不排除物流問題會造成部分元器件交期進一步拉長。但交期拉長直接增加的是出貨的壓力,而不意味著一定會導致元器件漲價。
當然,日本在上游的IC制備原材料、中下游的存儲芯片、面板等領域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。以上針對“主要不確定因素在物流上”的斷論,建立在日本能防控好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染,不至于讓疫情影響到日本國內企業的正常生產和運輸,不會造成國內相關上游原材料、中下游成品的漲價和斷供風險。在此,我們提醒各位業界同仁,要客觀看待這個問題。
日本電子產業供應商盤點
上個世紀80年代,日本經濟的發展迎來黃金期,其半導體產業也大有超越美國之勢。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中就有多家日本企業,其中NEC和東芝更是占據了全球第一和第二。
后來由于政治、經濟等復雜因素的影響,日本國內的經濟降速,并在此后的半導體領域競爭中節節敗退。到目前,日本在全球集成電路公司中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五。這個排名并不算高,但日本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至今都在全球名列前茅。
表2 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的優勢極大
根據SEMI Japan統計數據:日本晶圓、清洗設備、測試設備占全球60%以上,光刻膠占84%,探針設備占95%以上,垂直熱處理設備占89.6%,劃片機占100%。由該組數據可知,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。
表3 日本電子供應商盤點(部分)
《國際電子商情》簡單盤點了日本半導體材料、半導體設備以及電子元器件供應商,僅供各位讀者參考借鑒,但不做任何投資建議。
在半導體材料領域,日本國內有住友化學、信越化學、TOK、日礦、東麗、大日本印刷、MJC、多摩化學、高純化學等代表性供應商;
在半導體設備領域有東京電子、愛德萬、迪恩士、日立高新、尼康、佳能、日立國際電氣等供應商;
在電子元器件領域,我們暫列了近30家企業——TDK、村田、尼吉康、RUBYCON、黑金剛、新電元、京瓷、羅姆、ALPS、歐姆龍等被動元器件企業;松下、美上美等主被動器件產商;精工愛普生、NKD、KDS、西鐵城等晶振廠商。此外,夏普和JDI的LED屏,瑞薩的IC、鎧俠的存儲IC、特瑞仕的電源IC、索尼的主動元器件,三菱樹脂、日本電工、住友化學的偏光片,富士電機和日立的主動偏光片,住友電工的光收發器、光器件都是優勢產品。
以被動元器件為例,相關廠商主要集中在日、韓、歐美、中國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等地區。其中,在近幾年來極受關注的MLCC器件中,日本村田和韓國三星電機的市占率分別高達30%和21%。按照地域來看,日本企業市占率近60%,其次是韓國與中國臺灣,而中國大陸企業主要占據中低端MLCC市場。